你的位置:盛大游戏官网入口 > 产品展示 > 75岁白起驱逐咸阳后随即赐死,秦昭襄王叹道:他活着,我寝食难安
75岁白起驱逐咸阳后随即赐死,秦昭襄王叹道:他活着,我寝食难安
发布日期:2025-01-23 04:03    点击次数:189

公元前251年11月,范雎匆匆赶赴王宫,面见秦王嬴稷。在说到驱逐阴密的白起时,范雎故作深沉,低声叹道:

“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

范雎言罢,秦昭襄王眉头紧锁。他与白起相处四十余年,深知白起能力,一旦白起叛逃,对于秦国而言,将是灭顶之灾。

不久后,秦昭襄王派人将行至杜邮的白起拦住。白起见状,恍然大悟,高呼:

“我有何罪?竟至于此!”

话音刚落,白起饮剑身亡,时年75岁。

自公元前295年始,白起就成了秦昭襄王手中最锋利的快剑。伊阙一战,他杀敌数十万,声名显赫,打开秦国东出之路。10年后,顶着“战神”的大名,他破釜沉舟,顺江而下,直达鄢郢,强占楚境数千里。长平一线,白起坑杀赵军45万,威震诸国,为秦国统一打下坚实基础。然而仅仅两年后,功勋卓著的白起却被秦昭襄王逼迫自尽,惨淡收场。

那么秦昭襄王为何要逼迫白起自尽呢?他与白起的关系如何?白起又是否真如范雎所言“怏怏不服”呢?

展开剩余92%

一战成名的白起

白起是一员战将,他出生于陕西郿邑。据白起后人白居易考究,白起的祖先来自楚国王孙白公胜。当时,白公胜跟随伍子胥入吴抗楚,在伍子胥受诬身亡后,白公胜回到楚国,结党营私,兴兵造反。然而,白公胜寡不敌众,兵败后又窜到秦国避难,并改称白氏,在郿邑繁衍生息。

公元前307年,白起成年后不久,秦武王嬴荡举鼎身亡。凭借弟弟魏冉的强大实力,来自楚国王室的芈月成功夺取秦国大权,并扶立长子嬴稷继位。然而,魏冉政治能力有余,军事却非强项。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猛增,东出成了历代秦王的终身目标。因此,为秦国寻觅一位百年难遇的良将,成了魏冉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趣的是,早在夺位之初,魏冉就与25岁的白起结为莫逆之交。可直到12年后,魏冉方才将白起推荐给秦昭襄王,担任左庶长。

白起星眉剑目,熟识兵法,一看就不是人间凡品。自加入秦军以来,白起就是一个极受上级赏识的军人,更是一位严格遵循上级命令的将领。在战斗时,他对秦昭襄王、魏冉的要求从无非议,不降折扣、毫不犹豫的执行,正是这种品质让白起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认可。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白起是个天生的军人,是王室、官员都很喜欢的人,更是秦国需要的人。而作为白公胜的后裔,白起又与芈月、魏冉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关系。因此在秦国军队里,白起提拔的很快。

公元前296年,韩襄王韩仓、魏襄王魏嗣同时离世,韩、魏两国内部爆发严重内讧。尽管三晋乱作一团,虎视眈眈的秦昭襄王却瞅准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在白起迅速崛起后,秦昭襄王分别派遣向寿、白起攻略魏、韩两国的武始和新城,引发三方大战。

在进攻新城期间,白起率领秦军和韩国的军队反复拼杀。当时韩国击刹弩兵号称最强军工打造出的战国神兵,却在与白起的交战中,屡屡受困。为了保卫疆土,韩、魏两国最终决定携手并进,共同抗秦。

由于李悝、申不害两位变法先锋的多年努力,魏国、韩国的军事实力依然十分强大。在双方短暂商议后,魏国就派遣大将公孙喜提兵十六万与韩将暴鸢手握的八万神兵汇聚在伊阙。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多年前,公孙喜就与暴鸢联手作战过。当时,二人配合齐军在垂沙击败楚国,名望急剧上升。然而,垂沙之战是以齐国为主导,韩、魏辅佐的“侵略战争”。公孙喜、暴鸢只需做好外围的清理工作,难题苦差都留给了齐人。因此,垂沙之战对于公孙喜和暴鸢来说,与此次反抗秦国“入侵”战争最大的不同则是既要不得不击败来犯的秦军,还要完整的保存下一次反抗的实力。

故而战争尚未开始,魏、韩联军就已面和心不和,公孙喜不当出头鸟,暴鸢更是躲在了魏军身后,看似联合作战,实则泾渭分明。而在秦都咸阳,魏冉也与嬴氏宗族爆发了小规模的争斗。身为丞相的魏冉铁了心要将白起推上秦军主将的位置,可却因白起声名未显,敌军实力强大的原因,屡屡被拒。

不久后,在秦国君臣议政期间,魏冉搬出王舅的身份,按剑而立,强迫众臣同意他的方案,白起方能以新任主帅的身份,率军十二万迎战强敌。尽管白起的人生因此次朝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可他也被秦人扣上了“魏冉同党”的身份,终生难弃。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军悄然抵达伊阙,掀开了他军事生涯的首场大战。在今日河南洛阳市的龙门,香山、龙门山分列东西,伊水中流,形如天然门阙,故称伊阙。如同伊阙的地形一般,早早侦察战场的白起,发现了魏、韩两军的不合作姿态,定下了各个击破的战术。

在魏、韩联军的观望下,白起分别派遣小股部队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疯狂进攻。秦军作战勇猛,行动迅速,积小胜为大胜,魏、韩两军逐渐不堪其扰,高挂免战牌,产生了怯战心理。不久后,白起集结大军,向公孙喜的营地迅速移动。同时,为了迷惑暴鸢,他将少部分秦军分置在韩军阵前,虚插旌旗,故布疑阵,营造与韩军决战假象。

反观公孙喜,正为即将到来的秦、韩决战而沾沾自喜,根本不愿驰援暴鸢。然而,命运之神就是如此不公,公孙喜的开心没有持续多久,漫天箭雨就射向了魏军阵营,铺天盖地的喊杀声吓破了魏军的胆,昔日强大的魏武卒在大秦锐士面前,不堪一击,连主将公孙喜都成了刀下亡魂。

击败魏军后,白起下令稍事休整,就朝着暴鸢的大军行进。正翘首以待公孙喜救援的暴鸢,万万想不到,等来的却是秦军入营和魏军战败的消息。一向恐秦的韩军顷刻而散,争相逃命。24万魏、韩联军,以惨败的方式,将白起送上了战国名将之列。

大胜以及成千上万的敌人尸骨,并没有带给白起多少兴奋,反而让他愈发谨慎。追击期间,他一步一回首,毫不迟疑的执行着来自咸阳的消息,直至两国割地求饶,方才就此罢兵。一年后,白起就任秦国大良造。他率领部队激战于魏国,前后攻城六十一座,让敌人闻风丧胆。他的横空出世,为秦昭襄王东出崤函、进取中原,打下了基础。

威震荆楚的武安君

白起智勇双全,他不仅勇猛善战,而且擅长战略谋划,在国与国对抗、总览全局方面也是一把好手。秦军的四处出击,离不开白起的谋略,也正是因此,秦国吸引了南方大国楚国的注意。

公元前281年,楚顷襄王熊横遇到了一位用微弓细绳射击北归鸿雁的“奇人”。熊横本着好奇的心态招他前来闲谈,却不料这位“奇人”却是一位隐居山野的纵横家。经过一番高谈阔论后,“奇人”以先扬后抑的交谈方式,掌控了熊横的政治走向,他最后补充道:

“一个普通人受了怨恨,都会倾尽全力去复仇,像白公胜、伍子胥皆是如此。可楚国先王客死异乡,楚国王室屡屡受辱,大王手握百万雄兵,脚踏千里沃土,竟坐困受厄,不思进取,我认为大王你不应该如此啊。”

很显然,“奇人”当众将熊横的自尊,踩在了地上,让他不想反抗都不行。不久后,在“奇人”的鼓动下,不怎么聪明的熊横果断抛弃了楚国与秦国的友好,转而派遣使者游说山东列国,共同抗秦。

然而,熊横的强硬没有坚持数月的时间,就被秦将司马错揍了个鼻青脸肿,不得不割让上庸和汉江以北的土地,委曲求全。一年后,为了扩大战果,更为了狠狠的教训熊横一番,秦昭襄王不顾众人劝阻,撕毁停战协议,以白起为将,大张旗鼓的出兵楚国。

当白起站在汉江沿岸时,他不禁想起了昔年孙武伐楚的往事。与此同时,在白起的案桌上,摆放着来自细作侦知的情报:

“楚国自诛杀吴起后,就逐渐斩断了自身向上的途径。城池年久失修,国内兵力分散,内部防御严重空虚。”

于是,白起决定故技重施,效仿孙武故事,顺汉江东下,孤军深入,攻取沿岸重镇,直捣楚国都城郢都。这是一个极为冒险的决定,也是一名军事家在仔细分析战争得失后,作出的最有利于国家的选择。

在汉水流域,楚军建立了多个封锁线,上面密布着楚国的精锐步兵、弩手。可在河岸的另一边,大秦锐士们却将通过的桥梁拆毁,焚烧乘坐的船只,以自断归路的行动,实践必死的决心,也在一步步的摧垮楚军的防御意志。

数日后,长驱直入的秦军攻克楚国重镇邓,威震荆襄。在白起思虑是否休整片刻时,只见前哨士兵匆匆赶来:“将军,前方发现郢都门户鄢城,楚军已凭险据守,妄图阻止我军继续南下。”

白起一听,坏了,秦军意图已被楚国探知。秦军孤军深入,又连续不间断作战,早已疲惫不堪。但鄢城城下第一仗已经不可避免了,白起一声令下,秦军摆开了阵型,给这伙楚军以迎头痛击。在弓矢、圆石的攻击下,楚军被打倒了一片。然而楚军毕竟以逸待劳,经过短暂调整后,迅速投入战斗,顽强抵抗秦军的进攻。

此战楚军虽暂时抗住了秦军的进攻,却像是捅了马蜂窝,激起了白起的杀心。于是白起在鄢城附近修筑长渠,筑堤蓄水,引夷水灌城。蓄势而出的大水转瞬间就将鄢城变成了洪涝之国,年久失修的城墙也在洪水中轰然倒塌。

白起当机立断,立即指挥秦军乘舟入城,斩杀泡在水中的楚军。当大水退去后,楚军的尸骨遍布于城中各处,更为凄惨的则是,数十万平民百姓,也因此丧生,白起不得不从秦国调遣刑徒罪人充实人口。

此后,秦军在鄢城补充休整,静候咸阳的通知。然而针对攻击郢都的决定,秦国王室与白起之间产生了不小的分歧。白起认为,此时进攻恰到好处。因为此刻楚军恐秦畏白,胆颤心惊,随便出兵,都可大获全胜。

主意已定,且有秦昭襄王、魏冉的支持,白起不再顾及王室成员的忧虑,再次吹响进攻楚国的号角。如同白起所预想的一样,鄢城一战吓破了楚人的胆。白起一路行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实质性的抵抗,极为顺利的占领了楚国都城郢都。而那个没事找事的楚王熊横,早已跑到陈地,逃之夭夭了。

进入郢都后,白起明显有些飘飘然。在执意祭拜祖先白公胜后,竟忘乎所以的焚烧了楚国历代先王的陵寝。尽管他为秦国开辟了数以千计的疆土,又以武安君的名号,称雄战国,可在他之上,毕竟还有秦王秦昭襄王。

然而,此时秦昭襄王还需要白起。更为重要的是,在秦昭襄王的身前,还站着白起的铁杆盟友,按剑而立的王舅魏冉。只要魏冉在,白起就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威胁。

白起“断山东之脊”

公元前275年,秦昭襄王为斩断山东诸国的合纵大计,出兵伐魏。此战他并未以白起为将,可仍旧获得了巨大胜利。就连曾在伊阙之战与白起交手的暴鸢,也在支援魏国的途中,惨遭秦军修理。

有意思的是,割地求和的魏国竟在之后联手赵国,对昔日盟友韩国发动了进攻。15万魏、赵联军包围了华阳城,韩国形势岌岌可危,不得不派遣陈筮前往秦国,面见魏冉,请求援兵。

然而,魏冉并不愿意牵扯其中,他乐得看山东诸国斗得你死我活。因此对于陈筮的到来,魏冉极不看重,甚至故意对他冷讥热讽。作为战国有名的名家代表,陈筮不慌不忙的说道:

“现如今事态尚不紧急,所以我才来秦国求援。一旦事情发展到不可扭转的地步,韩国就要向赵、魏投降了。”

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陈筮的一番言语,刺激了魏冉的决心。秦国费劲千辛万苦,才将韩国拉在同一战壕上,又岂能轻言放弃。可魏冉之后的行动,却有些托大了。他只是简短的向秦昭襄王做了汇报,就带着白起、胡阳匆匆的赶赴战场。

尽管秦昭襄王表面上不曾说些什么,可魏冉的举动就像一根刺,刺在了他敏感的内心里。更令他畏惧的是,大秦最强的将领白起,对于魏冉来说,召之即来,挥之既去,比他这个秦王的命令还管用。

得知白起前来增援,魏军主将芒卯并不慌张。他掰算着指头,得出白起抵达华阳的时间。然而,他的自以为是却给赵、魏联军带来了灭顶之灾。就在白起离开咸阳时,他一改往日行军六十里的规定,每日急行军百里,提前4天进入战场。

尚未来得及做出任何防御准备的魏、赵联军陷入空前的大混乱中,战死者多达十三万。而在贾偃率领的赵国援军抵达时,又遭到了秦军的血腥屠戮,两万俘虏被沉黄河。55岁白起开启了他一生最大的恶行先例,大规模杀俘。

华阳之战是秦王秦昭襄王“示天下腰断山东之脊”的一次巨大成功,作为他手中的利刃,白起在接连斩断魏国、楚国的兵锋后,将目标对准了强悍的赵国。然而此战不久,秦昭襄王听信范雎之言,罢免了白起的靠山魏冉,还将他赶出咸阳,迁出关外。

范雎代相后,极力拉拢白起,可他却不为所动。因此,对于睚眦必报的范雎来说,白起就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幸运的是,秦昭襄王、范雎仍需要白起牵制韩、赵两国,故而并未对他采取行动。

“人屠”惨死杜邮

公元前262年,魏冉忧愤身亡两年后,白起攻占了野王城,将“天下脊梁”上党剥离出韩国都城的控制范围内。然而令白起始料未及的是,上党太守冯亭竟违背韩王献城的命令,转而将上党送给了赵国。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赵孝成王赵丹是否吞下上党郡,秦国、赵国之间都难免由此一战。本着不要白不要的心思,赵丹将上党据为己有后,又派遣老将廉颇驻守长平,防止秦军“狗急跳墙”。

事实证明,赵丹的举动极为稳妥。在得知上党归属赵国后,秦昭襄王立刻派遣王龁举兵伐赵。面对秦国虎狼之师,廉颇在长平做了周密部署,先后设置了三道防线,抵抗秦军。尽管王龁连续不间断的发动了数十次进攻,可仍旧被廉颇挡在了丹河防线,进退不得。

一场决定战国未来的遭遇战,不知不觉中打成了消耗战。然而,短暂进行胡服骑射的赵国在国力方面是不能够跟秦国相提并论的。三年时间,数十万部队的粮食供给,就已吃光了赵国的库存。而周边六国畏惧于秦国的虎威,竟无一增援,甚至连粮食都不愿提供。摆在赵丹面前的就只剩下两条路:兵困粮竭后投降,或者像赵奢一样,集中兵力,打破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赵丹犹豫不决时,范雎及时送来了“定心丸”。惯于玩弄政治的范雎,略施反间计,就撩动了赵丹的小心思。他迫不及待的将坚守不出的廉颇换下,启用赵奢之子赵括,意图与秦军决战。

赵括为人熟识兵法,却高傲自负、鲁莽轻敌,若是对阵王龁,或许仍有一丝胜算。可赵国换将本就是秦国布下的一张大网。在赵括匆匆奔赴前线时,秦军王牌白起也悄然出现在了长平战场。唯一不同的是,赵括在明,白起在暗。

利用赵括、赵丹急于决战的弱点,白起临时制定了“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他以前锋部队为诱饵,不断诱使赵括出击,跨过天然屏障丹河,进入白起的伏击圈。有趣的是,在追击途中,赵括也曾动过见好就收的想法,可一想到敌将王龁,赵括那与生俱来的高傲感就促使他不断前进。要是赵括知道白起掌兵,或许长平之战的结局,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在赵括倾巢出击后,白起立刻派遣两支骑兵部队,攻占赵国百里石长城,切断赵军粮道,进而将赵军完全纳入秦军的包围网中。为了保障白起的顺利围攻,秦昭襄王甚至将国内年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召,奔赴河内,抵挡赵国援军。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壮观的战争,三年之前,王龁的疯狂进攻,令廉颇心有余悸。而在三年以后,双方命运发生了反转,陷入绝境的赵括,又率领北地男儿奋勇搏斗,冲向秦军的包围网。纵然白起号称“战神”,可依然吃尽了苦头。

然而,粮道被劫的消息传至营中,赵军的战斗意志陡然下降。白起瞅准时机,当即派遣骑兵深入,将赵军分割为三段。失去统一指挥的赵军再也无法形成有效的进攻力量,索性扎营坚守,静候援军。

46天后,赵括仍未等来援军,百里石、河内方向的秦赵战场的惨烈程度丝毫不下于长平。自知救援无望的赵括努力组织着最后一次冲锋,可在白起精心构筑的防御网前,犹如飞蛾扑火。

不久,赵括战死于阵前,二十万赵军士气一泻千里,当即举手投降。此战秦国举国而出,伤亡近二十余万,数十年积攒下的粮草军械,荡然无存。因此在白起接连上书汇报如何处置赵国降卒时,秦昭襄王并未给出任何回应。

游历官场数十年的白起纵然再不懂政治,他也明白了秦昭襄王的心思。秦国家底已空,养活秦军也已捉襟见肘,又如何能养的了二十万赵军俘虏呢。而放虎归山,无疑是对长平之战战死的十几万秦军的“亵渎”。既然秦昭襄王不愿背上这个骂名,索性他自己来背了。

公元前260年9月,白起使计坑杀赵国降卒20万,天下震动。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5万,家家戴孝,户户含悲,举国一片哀声。

然而,立功心切的白起在坑杀赵军后,竟又催促秦昭襄王调拨粮草、兵员,意图一举摧毁赵国。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秦昭襄王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反而听信范雎之言,罢兵言和。

孙子兵法曰:“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白起精于军事,却疏于政治。长平一战,白起坑杀赵军数十万,赵人对他恨之入骨,一旦赵人放手一搏,结果未尝可知。而山东五国虽畏惧秦国虎威,却始终不愿服从,白起若攻下赵国,势必将其余五国再次推向合纵联盟。更为重要的是,此战秦国损失极大,短时间内国力难以恢复,赵亡后,必然会给秦国带来灭顶之灾。

白起的建议遭到否决后,他将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了范雎身上。二人本就不和,如今已然势同水火,纷纷欲置对方于死地。

一年后,秦军休整完毕,秦昭襄王下令对赵国邯郸发动进攻。然而秦军出发前,却遭到了白起的拒绝。长平之战后,白起单纯的从军事角度考虑攻赵,却忽视了政治力量。可现如今,秦军军事、政治上的压倒性优势都已丧失,攻赵无异于以卵击石。

果不其然,秦军的进攻遭到了顽强的抵抗。秦昭襄王无奈,只好请求白起出兵,可白起仍对先前之事“斤斤计较”,声言战机已失,托病拒绝。

如此往复多次,白起“利用”王龁战败的机会,不断刺痛秦昭襄王敏感的内心。作为“超长待机”的秦王,白起的存在,逐渐让他哀怨难平、寝食难安。随着秦昭襄王对白起的杀意越来越浓,一心欲置白起于死地的范雎抓住了这一机会。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听信范雎之言,下令将白起贬为士伍,驱逐出咸阳。当白起行至杜邮时,却遭遇了秦昭襄王派来的使者。直到此刻,白起方才明白“居功自傲”的下场,他含恨自尽,一代“人屠”,落得个潦草自杀的下场。

毫无疑问,白起的一生是极为辉煌的,他对秦国的贡献也是极为杰出的。正是他四十年的军旅生涯,将挡在秦国面前的魏国、楚国、赵国一一击倒。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彻底打垮了山东六国的军事力量,秦国东出统一天下,只剩下时间问题。

发布于:天津市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资讯